红外辐射在被等离子体吸收端吸收后转化为热能
发布时间:
2017-11-08 13:20
来源:
红外辐射在被等离子体吸收端吸收后转化为热能,该热能传导至热敏双材料内臂,使之温度升高发生形变向下弯曲,从而带动上述铂金属触点向下移动。当被吸收的红外能量超过设计阈值后,铂金属触点最终将和接触板连接,实现红外探测器两个输入/输出端的电气连接。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实,通过改变等离子体纳米结构的横向尺寸,可以改变吸收端的吸收波长,使其仅能将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转化为热,从而实现有选择性的光致触发。实验结果还表明,低至500 nW的红外能量即可驱动该机械开关闭合,并且多达上千次开关周期后器件依然可以正常工作。
此外,研究人员还设想可以将多个具有特定红外吸收峰的机械光开关组合成一个逻辑电路,实现对红外光源光谱信息的识别,从而准确区分不同的红外热源,例如人体、火焰以及各种燃油发动机的尾气等。
该技术促成了一种智能传感器的诞生,它们仅当需要监测的信号出现时才被“唤醒”进入工作状态,在完成数据采集和必要的对外通讯后又可恢复到近零功耗的休眠状态,节省了传统传感器在待机过程中的电量消耗。这一科研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博士后研究员Zhenyun Qian告诉麦姆斯咨询:“这种基于事件被动触发的新型传感器,可有效延长现有传感器网络的寿命至数十年。”他还补充到:“该技术有望极大地促进物联网的发展,可广泛引用于穿戴设备、无人机、安防、航天探测器等领域,特别是针对那些需要长期实时监测的、事件本身时效性强但又非频繁发生的应用场景。”
相关新闻
在目前的方案中,可见光反射层通常直接沉积在红外吸收层之上,一方面由于双材料效应会导致可动微镜形变,导致器件灵敏度下降;另一方面,可见光反射层面积占整个像素面积的比例较小,像素间无读出信号的空间较大,像素可见光利用率低。 光学读出红外探测器的像素结构一般包括:锚、支撑梁(包括双材料梁和隔热梁)和可动微镜。锚站立于衬底之上,可动微镜通过支撑梁与锚相联接,并悬浮于衬底之上。双材料梁一般由两种热膨胀系数
据人民网科技频道报道,10月9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二号(以下简称“委遥二号”)。据了解,该星分辨率优于1米,开启了我国遥感卫星出口“亚米级”时代。“委遥二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抓总研制,是我国向委内瑞拉出口的第二颗遥感卫星。它搭载了一台全色/多光谱高分辨相机(以下简称高分相机)和一台短波/长波红外相机(以下简称红外相机),可实现全色、多光谱、大视场、联合对地遥感,具备全天时成
在目前的方案中,可见光反射层通常直接沉积在红外吸收层之上,一方面由于双材料效应会导致可动微镜形变,导致器件灵敏度下降;另一方面,可见光反射层面积占整个像素面积的比例较小,像素间无读出信号的空间较大,像素可见光利用率低。 光学读出红外探测器的像素结构一般包括:锚、支撑梁(包括双材料梁和隔热梁)和可动微镜。锚站立于衬底之上,可动微镜通过支撑梁与锚相联接,并悬浮于衬底之上。双材料梁一般由两种热膨胀系数
在目前的方案中,可见光反射层通常直接沉积在红外吸收层之上,一方面由于双材料效应会导致可动微镜形变,导致器件灵敏度下降;另一方面,可见光反射层面积占整个像素面积的比例较小,像素间无读出信号的空间较大,像素可见光利用率低。 光学读出红外探测器的像素结构一般包括:锚、支撑梁(包括双材料梁和隔热梁)和可动微镜。锚站立于衬底之上,可动微镜通过支撑梁与锚相联接,并悬浮于衬底之上。双材料梁一般由两种热膨胀系数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University)教授MatteoRinaldi领导的一个科研团队近期研发出了一款零待机功耗红外探测器。这款零待机功耗红外探测器能够在有意义的被测信号出现前,保持零功耗的休眠状态,在红外特征信号到达器件后利用其本身携带的能量来驱动一个热敏微机械开关,进而接通负载电路开始工作,以实现整个传感器节点仅在特定红外光谱出现时被“唤醒”。这款零待机
11月4日—6日,由四川省林业厅主办的“横断山雪豹保护行动研讨会”在都江堰召开。研讨会上,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陆续公布了新一轮雪豹数据回收成果,在卧龙魏家沟3个点位的红外线相机中发现了雪豹四口之家的身影。据了解,雪豹是独居动物,大约在一岁半左右离开母亲,独自生活,成为那个孤傲不羁、敏感机警、行踪诡秘。四只雪豹同框极其罕见,这也是四川第一次拍到。据了解,红外相机拍摄到的视频共有五